武冈血浆鸭:一道从明代王府飘香至今的湘西南风味

20250901233707390-ims (1)

 

香辣扑鼻,汁浓味醇,连骨头都能嚼碎咽下——这就是武冈血浆鸭的魅力。

一家炒鸭,香飘四邻。在武冈,每逢端午前后,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烹制血浆鸭,空气中弥漫着鸭肉香、辣椒辛和仔姜的独特气息。这道菜不仅是招待贵客的首选,更是当地各种宴会的必备菜肴。


01 历史渊源,一道王府诞生的美味

武冈历史悠久,自汉高祖刘邦“令天下县邑城”开始,已有2200余年的建城史。公元1425年,明仁宗朱高炽同意其皇叔岷王朱楩(朱元璋第18子)自云南迁至武冈,建岷王府,传袭14代。

血浆鸭的诞生,传说与这位岷王密切相关。相传有一天岷王外出游玩,遇到一位民妇赶着一群鸭子,喜欢新奇又好吃的岷王便让人捉来一只鸭子要厨子做给他吃。

王府的厨子烹过山珍海味,却没有烹过鸭子。在烹煮过程中,厨子不小心将鸭血碰倒在锅里,紧张的厨子赶紧放了大量的姜、蒜、辣椒等调料来掩盖失误。

没想到的是,岷王吃起来竟赞不绝口,并为它取名“血浆鸭”。从那以后,王爷举行宴会,菜肴中必有血浆鸭,这道菜就这样在民间流传下来,普及到千家万户。

02 选材讲究,食材背后的精益求精

要炒出上乘的武冈血浆鸭,食材选择颇为讲究。鸭子必须选取农家放养的土鸭(武冈称为丝鸭),每年开春时用土鸭蛋孵化出来,不用饲料喂养,以食糠饭、稻谷和稻田里的虫子为主,野外河道放养。

喂养约三个月左右,长到2至3斤,翅膀刚刚长齐,还没下蛋的“仔鸭”是最佳选择。此时的仔鸭肉质松紧适中,肥瘦刚好,骨头脆嫩,每一根小骨头都可嚼碎食用。

端午时节是品尝血浆鸭的最佳季节。此时当地的青椒和仔姜刚刚上市,武冈当地青椒上市初期有足够的辣味但又能接受。

一般一只3斤的仔鸭要放5两左右青椒和3两左右仔姜,再准备大蒜1两,这些成为仔鸭的“标配”。

03 制作工艺,代代相传的烹饪智慧

宰鸭是炒好血浆鸭的前置环节,能否调制出一碗不凝固的鸭血,是血浆鸭成功与否的关键。杀鸭前要准备一碗约4两左右的清凉山泉水(矿泉水也可),放入足够的盐(烹炒整只鸭所需的盐都要放入清水中)。

杀鸭要一次性完成放血,并让鸭血充分流入清水碗中。这过程中,要有人帮忙不停地搅动鸭血,防止凝固成块,当用筷子挑起鸭血成丝状时,便算调制好了。

使用约90摄氏度的开水将鸭子烫一遍,拨净鸭毛,切成无名指指尖大小的块状。青椒斜切后去籽,仔姜切成薄片,再准备3两左右的土猪五花肉切成小块,并准备当地压榨的菜籽油1.5两左右,这样炒起来特别清香。

04 烹饪秘诀,火候掌控与“浆血”时机

烹饪血浆鸭是一门技术活,掌握火候是烹制成功的关键。传统上农家用柴火烹制,如今饭店还形成一道特色——“柴火血浆鸭”。

将锅洗净后,放入菜籽油加热。先用中火将鸭头、鸭翅、鸭腿、鸭脚放入锅内爆炒约一分钟,再将鸭肉和五花肉一并放入,调至大火,盖上锅盖,每隔2分钟搅拌翻炒一次。

约8-10分钟后,鸭肉中的水分已接近炒干,此时将火调至中火,放入辣椒,盖上锅盖焖约2分钟,然后加入生姜、大蒜,每隔1分钟翻炒一次,约4-5分钟。

待鸭肉完全熟透,水分炒干,各种香味融合后,用勺子舀出多余的油(留少许),便进入最后一道程序——浆血

浆血时一定要将火调到最小或完全熄掉,让已熟的鸭肉稍稍降温。然后将鸭血倒入锅中,用铁勺不停搅拌翻炒,使鸭血充分与鸭肉和其他配料混合。

如果鸭血还有鲜红色可开一点点文火,待鸭血在锅中转红(呈暗红色)便关火,迅速将做好的血浆鸭舀入碗中,不可留在热锅中,否则鸭血容易老化,影响口感。

05  文化意义,融入武冈人血脉的味道

在武冈,血浆鸭不仅仅是一道菜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纽带。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炒血浆鸭,并将其作为招待贵宾和亲朋好友的首选菜肴,也是当地各种宴会的必备菜。

一家炒血浆鸭,香味飘荡到邻近人家,周围四邻都知道这家来客人了。一只3斤左右的鸭子4至5人食用最为合适,鸭肉吃完后,剩下的辣椒、生姜都足够让人吃上两碗大米饭。

配以当地酿制的米酒和农家自己种植的时令蔬菜,便成了武冈人待客的最高礼遇。这道菜体现了武冈人热情好客的性格和对传统美食的坚守与传承。


如今,真空包装的血浆鸭通过快递发往深圳、哈尔滨各地。 “煮熟的鸭子”也能飞,而且飞得越来越远。

从王府佳肴到民间美味,从地方小吃到走向全国的特产,武冈血浆鸭承载的不仅是味道,更是一段流动的历史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1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    暂无评论内容